李育军正在接诊
近年来,青少年抑郁症问题逐渐进入大众视野,如何呵护好孩子心理健康,成为一道重要的民生课题。
1月7日,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导致孩子情绪障碍的主要原因,其实与学校生活、家长教育、学习任务重、生活无规律等有关。市沙岭子医院心理科主任李育军提醒,家长发现孩子情绪反常,不能都归结为“青春期叛逆”,要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。寒假期间,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增多,家长们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。
早期识别青少年抑郁
“有些孩子情绪不好,家长通常认为是‘青春叛逆期’,其实孩子已经患上了抑郁症,只是家长没有及时发现。这几年,在我接诊的过程中,确实感觉到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发病率在逐年上升,昨天接诊的40多名患者中,就有4名是青少年。”李育军说。
那么,抑郁情绪与抑郁症如何区分呢?李育军说,抑郁症属于精神心理疾病,发病原因与社会环境因素、遗传因素、生理因素等有关。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、兴趣减退、行为懒散、动力减退、思维迟缓、失眠,甚至悲观厌世、自责自罪。抑郁情绪往往是指一种情绪状态,当我们遇到生活挫折、痛苦境遇,或者巨大生活变故、生老病死等事件时,自然会产生情绪上的变化,尤其容易出现的是抑郁情绪。
“区别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持续时间上区分,抑郁情绪是短暂的,抑郁症至少会持续两周,如果不去寻求帮助,认真调整,持续低落的情绪不仅不会自行消失,甚至会愈发严重。”李育军说。
前一阵,李育军接诊了一名初三学生,叫小冉(化名)。小冉原本学习成绩优异,后来突然就变得消极自卑,对什么事情都缺乏兴趣,同时开始厌学。家长一开始以为孩子就是到了青春期,直到孩子怎么都不愿意去学校了,家长感觉孩子不对劲,便来到医院就诊。在接诊后,李育军与小冉深入沟通了解到,小冉因为英语成绩达不到老师的期望,逐渐心情差、厌学,甚至觉得活得没意思,低落的情绪持续了两个月之久。“这是一起非常典型的青少年情绪障碍案例。”李育军说。
他接诊的患者多是11岁至16岁的青少年,这些孩子正值青春期,多数家长通常不太关心孩子的情绪,一直觉得没有问题,直到孩子的学习、生活受到影响,甚至产生自杀观念或者自杀行为,在看过医生后,才发现孩子的情绪出了问题。
日常生活中,家长和老师需保持敏锐的观察力,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变化。
抑郁症趋于年轻化
李育军从事心理疾病治疗20多年,在他接诊过程中发现,出现抑郁心境障碍的青少年,以初二、初三学生居多。“这些孩子即将面临中考,学习压力大,成绩好坏直接影响未来的求学之路。”李育军说。而且,这部分孩子正是从儿童向成年人发展的过渡时期,也是身体成长、心理成长与社会化成长同时发生的过程,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青少年对于情绪、压力的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。
小张(化名),顺利地考入了一所初中,全家都对他的未来充满了希望。但是前一段时间,他却开始闷闷不乐,成绩也直线下滑。休息时候回到家,他也开始变得消沉,不出房门,每天玩手机,有时还心慌、胸闷、头疼。父母一开始认为这是“青春期叛逆”的行为,以为过一段时间孩子就会变好。直到小张提出辍学,他们才开始意识到孩子的心理疾病。在就诊过程中,原来是因为孩子平时学习压力大,在学校遇到同学矛盾导致的。在李育军的建议下,孩子积极配合治疗,半个月后,小张斗志满满主动要求重返校园,信心十足地开始了学习生活。
李育军说,在接诊中,他发现青少年自残现象增多,这种被称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。常见的自残行为有:划伤皮肤、割腕、咬伤、烫伤等,患者都不以自杀为目的,而且是直接、故意损伤自己的身体组织,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非自杀性自伤。在与患者的交流中,患者认为,这种行为可以缓解负面情绪。在自伤过程中,可以使负面情绪减少以及平静和解脱的感觉。还有一半的患者认为,这是一种自我惩罚的形式。
李育军表示,青少年抑郁症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、家庭功能、亲子行为,而且影响青少年情感、行为和认知能力的发展。在生理层面,青少年会出现难以解释的躯体疼痛、食欲差、体重减轻、失眠、乏力;在情绪层面,青少年出现心情低沉、易怒、担心、恐慌;在认知层面,青少年出现注意力不集中、罪恶感;在行为层面,青少年出现哭泣、攻击行为、逃课、说谎、酗酒、自残、自杀等。
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
“早发现、早干预、早治疗。”李育军说,这是当下治疗抑郁症最有效的一个法则。其实在早期,青少年抑郁有三大识别信号:反复出现的疲劳感、查无实据的多种躯体不适、性格改变。若在此时干预,可降低青少年抑郁发生率。
寒假期间,孩子放假在家,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增多,父母需要及时发现孩子行为上的异常。如果家长发现青少年长期出现情绪异常、行为异常,应采取积极的态度,温和地询问他们的感受和想法。如果心理问题已经影响生活和学习,家长应第一时间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精神科就诊,在此医生会为其进行一系列检查和测评,综合判断患者是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,再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。
李育军建议,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且综合的过程,需要医院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参与。治疗固然重要,但后续的心理支持和环境调整同样不可忽视,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病情反复发作,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阴霾。在这个过程中,要限制孩子上网、手机、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时间。让青少年合理安排时间,不要沉迷于其中。
除了专业的药物、仪器等治疗手段外,李育军建议患者保持经常性的运动,每周最好能坚持三次以上中等强度的运动,每次持续半小时以上,这样运动后人的机能会释放出良性物质,从而改善患者情绪。此外,要建立自己的心理支持系统,寻找内心苦闷的排遣渠道。“如寻找安全型人格的人倾诉,痛痛快快地表达出来;还可以通过音乐疗法让病人放松并干预他的潜意识,把其中的负面东西逐步去除。也可以通过看电影、逛街的一系列活动来调节心情。”李育军说。记者 吕慧
1.本网(张家口新闻网)稿件下“稿件来源”项标注为“张家口新闻网”、“张家口日报”、“张家口晚报”的,根据协议,其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,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“稿件来源:张家口新闻网”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2.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。联系电话:0313-2051987。